萬壽橋:交通攻略、必訪景點與周邊美食總覽

萬壽橋
萬壽橋:交通攻略、必訪景點與周邊美食總覽

作為一個在臺灣各地跑了快二十年的老旅人,我特別喜歡挖掘那些有故事、有味道的地方。這次要和大家聊聊淡水的萬壽橋——這座橋啊,可不僅僅是連線兩岸的通道,它本身就是淡水百年風華的最佳見證者。下面這份萬字乾貨,是我踩點多次、結合在地人私房話整理出來的。準備好了嗎?咱們這就出發!

認識這座百年紅橋:淡水萬壽橋

每次我到淡水,總會習慣性地走到渡船頭,遠遠望向那座橫跨淡水河的萬壽橋。它不像關渡大橋那麼現代氣派,也沒有大稻埕碼頭的霓虹閃爍,但它那一身樸實的紅磚色和歷史感,在夕陽餘暉下格外迷人。(這種韻味,是現代鋼筋水泥橋模仿不來的!

你知道嗎?這座萬壽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(1880年代),是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為了改善淡水河兩岸交通下令修建的。(在那個年代,這可是了不起的大工程!)當時的橋主要是木造的,歷經多次改建。我們現在看到的鋼筋混凝土拱橋,是1960年代重建的模樣。雖然材料變了,但它依然承載著連線淡水老街與八里左岸的重要使命,是淡水河上最忙碌也最有故事的橋之一。

我特別喜歡在清晨或傍晚走上萬壽橋。清晨,你能看到漁民早早出船,橋下的水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,倒映著橋拱和天光,美不勝收。傍晚就更不用說了,淡水夕照是出了名的,站在萬壽橋上,看著鹹蛋黃般的太陽緩緩沉入觀音山後,天空被染成一片橘紅紫,腳下是歸航的船隻劃過金色的河面,那份寧靜與壯闊交織的感覺,實在難以言喻。(不過老實說,假日人真的太多啦!想拍美照得趕早或碰運氣。

這座橋的橋墩設計也很有意思,是菱形尖端的,用來減少水流衝擊,老一輩的船伕都說這設計在臺風天幫了大忙。走在橋上,留意腳下和橋欄,還能看到一些刻有年代的痕跡,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時光的故事。每次路過,我總會想,這座萬壽橋,到底看過多少人來人往,聽過多少悲歡離合呢?

怎麼去最方便?萬壽橋交通全攻略

說到去萬壽橋,交通其實非常便利,畢竟淡水是臺北的後花園嘛!我整理了幾種最常用的方式,幫你省時省力:

  1. 捷運: 這是我最推薦的方式!搭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(紅線),一路向北坐到終點站「淡水站」。出了站,沿著熱鬧的中正路(也就是著名的淡水老街)一直走,大約15-20分鐘,就能看到渡船頭,而雄偉的萬壽橋近在眼前(就在渡船頭旁邊,連線對岸八里的渡船碼頭也在橋旁)。拖著行李或帶老人小孩覺得走老街太累?淡水站出口也有很多出租腳踏車,騎過去更快更輕鬆(大約5-10分鐘),還能順便吹吹河風。
  2. 公車: 如果你剛好在士林、北投一帶,或者從其他區域過來(例如基隆、金山方向),可以查詢能抵達「淡水老街」、「淡水渡船頭」或「淡水碼頭」的公車路線(例如紅26、836、857等),下車地點離萬壽橋也非常近。缺點是公車可能會塞車,尤其是假日。
  3. 開車/騎車: 自駕或騎摩托車當然也行,淡水的停車位在假日是出了名的難找且貴(特別是靠近老街和渡船頭)。建議可以將車停在捷運淡水站附近的停車場(如英專路地下停車場、新生街停車場等),再轉乘輕軌(V26淡水站,就在捷運站旁)或步行/騎車前往渡船頭和萬壽橋。淡水地區假日交通管制多,開車要有心理準備。
  4. 渡輪: 如果你是從八里左岸玩過來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八里渡船頭搭渡輪到淡水渡船頭,一下船就能直接看到並走上萬壽橋啦!這是兩岸互通的經典方式,航程短(約10分鐘),票價便宜(單程全票NT$23左右,以現場公告為準),還能在船上欣賞河景,一舉多得。順便說一句,淡水渡船頭就在萬壽橋的淡水岸橋頭旁,位置得天獨厚。

交通方式比較表

方式 優點 缺點 適合物件 抵達點距離萬壽橋
捷運 快速、準時、不受塞車影響 淡水站需步行/騎車約10-20分鐘 大多數遊客、揹包客 步行約15-20分
公車 路線多樣,部分直達碼頭 可能塞車,班次時間需查詢 特定區域出發者 看路線,通常很近
開車/騎車 時間彈性,方便攜帶物品 假日塞車、停車位難找且貴 家庭出遊、多人同行 停好車後需步行/騎車
渡輪(八里來) 風景優美,直接抵達橋頭 僅適用於從八里出發 同時遊玩八里左岸的旅客 下船即達

橋上橋下都要玩!萬壽橋必去景點與體驗

很多人可能只是把萬壽橋當作一個通道,匆匆走過。但在我這個老旅人眼裡,它本身和周邊就是寶藏!下面這些體驗,強烈建議你試試:

  • 橋上漫步,360度無死角賞景: 這絕對是核心體驗!別急著趕路,放慢腳步,在橋上走走停停。往淡水方向看:紅毛城、真理大學、淡水禮拜堂這些歷史建築錯落有致,淡水老街的煙火氣撲面而來。往八里方向看:遼闊的淡水河口、鬱鬱蔥蔥的觀音山,天氣好時還能看到出海口的壯麗。往下看:船隻穿梭,河水悠悠。尤其在日落時分,這裡簡直是攝影天堂(記得帶上你的相機或手機!)。風大的時候,橋會微微晃動,別怕,那是它獨特的節奏感。(不過有嚴重懼高症的朋友可能在橋中央會有點緊張
  • 渡船頭搭乘懷舊渡輪: 淡水渡船頭就在萬壽橋的淡水岸橋頭旁。花個幾十塊,跳上開往八里或漁人碼頭的渡輪(藍色船身的是去漁人碼頭的,黃色船身的是去八里的,別搭錯喔!),短短几分鐘的航程,從河中央回望萬壽橋和淡水岸邊的景色,角度完全不同,非常值得!我特別喜歡傍晚乘船,光影效果絕了。
  • 捕捉「金色水岸」風光: 淡水河邊從萬壽橋附近一直到漁人碼頭這段,規劃得非常漂亮,稱為「金色水岸腳踏車道」。租輛腳踏車(萬壽橋附近就有多處租車點),沿著河岸騎,微風拂面,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河面和老街風情,一邊是充滿活力的咖啡館、街頭藝人表演,非常愜意。騎車穿過萬壽橋下方又是另一種體驗。
  • 尋找歷史痕跡與在地生活: 留意橋墩、橋身,那些斑駁的磚石、刻字,都是歲月的印記。早上常能看到阿公阿嬤在橋邊晨運、釣魚(雖然規定不能釣,但還是有人會偷偷下竿),傍晚則聚集了看夕陽的人潮和吆喝的小販(賣烤香腸、冰淇淋的特別多)。這種濃濃的生活氣息,也是萬壽橋魅力的一部分。
  • 橋畔市集挖寶(假日限定): 假日時,萬壽橋淡水端靠近渡船頭的空地常常會有創意市集或小農市集,賣些手工藝品、在地小吃、農特產品。走走逛逛,說不定能淘到意想不到的小玩意或吃到獨特的風味。逛累了就在河堤階梯上坐坐,看人來人往。

周邊精華一次收!萬壽橋附近必訪景點

萬壽橋地理位置絕佳,周邊步行可達的精華景點超多!我按「介紹、地址、交通、營業時間」詳細列給你:

淡水老街 (中正路、公明街、重建街一帶)

介紹: 不用多說了吧?淡水最具代表性的老街!充滿懷舊風情的建築(雖然不少是重建的),匯聚了琳琅滿目的伴手禮店(鐵蛋、魚酥、蝦卷、阿婆酸梅湯...)、特色小吃攤、文創小店。人聲鼎沸,熱鬧非凡,是體驗淡水庶民美食和採購特產的首選地。缺點就是人太多,尤其是週末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、公明街、重建街等

交通:萬壽橋淡水端步行約3-5分鐘即進入核心區域。

營業時間: 各店家不一,一般小吃、商店約10:00-20:00(部分熱門店家營業至更晚),建議下午至傍晚前往最熱鬧。

淡水渡船頭

介紹: 就在萬壽橋橋頭旁,是淡水河上重要的交通樞紐,往返八里、漁人碼頭的渡輪皆由此出發。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景點,停泊的船隻、候船的遊客、叫賣的小吃攤(超推薦這裡的烤鳥蛋!)、街頭藝人表演,構成生動的畫面。傍晚看夕陽的人群更是壯觀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1巷(緊鄰萬壽橋

交通: 萬壽橋淡水端即是。

營業時間: 公共區域24小時開放,渡輪營運時間約07:00-20:00(視季節、天氣調整,八里線通常比漁人碼頭線收班早,務必提前確認末班船時間)。

福佑宮

介紹: 淡水最古老(建立於清雍正年間!)也最重要的媽祖廟,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。廟宇建築本身就很值得一看,雕樑畫棟,香火鼎盛。廟前的廣場是淡水早期發展的核心區域,歷史感濃厚。比起香客如織的大廟,這裡更有在地生活的味道。我每次都會進去感受那份古樸寧靜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號

交通:萬壽橋淡水端步行沿中正路約5分鐘即達。

營業時間: 約05:00-22:00(視當日祭拜活動可能略有調整)。

海關碼頭園區 (滬尾偕醫館、得忌利士洋行後棟)

介紹: 稍微走幾步(約10分鐘),在淡水河畔紅毛城下方,有一片儲存良好的歷史園區。這裡曾是清末海關所在地,能看到修復後的洋行倉庫(得忌利士洋行後棟)和馬偕博士創立的滬尾偕醫館舊址。人相對較少,環境清幽,紅磚拱廊、老榕樹、草坪,搭配河景,是瞭解淡水開港歷史和小憩的好地方,拍照也很出片!個人覺得是被低估的景點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59號

交通:萬壽橋淡水端步行沿河岸(金色水岸步道)約10分鐘。

營業時間: 園區戶外空間24小時開放,部分館舍(如得忌利士洋行後棟展覽空間)開放時間一般為09:30-17:00(週一休館,節假日順延),需留意官方公告。

紅毛城 (前英國領事館官邸)

介紹: 淡水的地標性建築!這座由西班牙人始建於17世紀、後被荷蘭人重建(所以叫紅毛城)、再被英國人作為領事館使用的紅色堡壘,歷經滄桑。登上城樓視野極佳,內部展示了豐富的歷史資料。旁邊的「前英國領事官邸」是優美的維多利亞式建築(白色那棟),內部陳設復原了19世紀的生活場景。歷史控必訪!門票很值得(可參觀紅毛城、領事官邸、滬尾炮臺)。缺點是爬坡有點累(尤其夏天)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8巷1號

交通:萬壽橋淡水端步行上山坡約需15-20分鐘(需要一點體力)。亦可搭公車(紅26、836等)到「紅毛城」站。

營業時間: 週一至週五 09:30-17:00,週六日 09:30-18:00(最後入場時間閉館前30分鐘);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(逢國定假日順延)。

真理大學 / 淡水禮拜堂

介紹: 沿著紅毛城旁的斜坡往上走,就是風景如畫的真理大學校區(前身是牛津學堂)和旁邊純白色的淡水禮拜堂(馬偕博士建立)。校園充滿異國風情,建築典雅,氛圍寧靜,可以免費進入散步(請保持安靜,因為是學校)。禮拜堂是拍婚紗照的熱門地點,外觀非常美麗。在這裡散步,時間彷彿都慢了下來。

地址: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(禮拜堂);真理大學範圍更大

交通: 從紅毛城步行約3-5分鐘上坡即達禮拜堂,繼續深入是真理大學校區。

營業時間: 校園公共區域一般開放,但請注意校內秩序;禮拜堂內部通常不對外開放參觀,外部可拍照。

老街周邊必吃美食排行榜(在地老饕推薦)

走累了,玩餓了,萬壽橋和老街周邊小吃多到讓你選擇困難!我以個人口味和在地名氣,整理出這份「非吃不可」美食清單:

文化阿給

  • 特色: 淡水名物!油豆腐皮包裹著浸滿滷汁的冬粉,魚漿封口,淋上甜辣醬。口感獨特,紮實飽足。老店在真理街(淡水國中旁),排隊名店。渡船頭附近也有分店(味道見仁見智)。我個人偏愛真理街老店的口感,更入味些。
  • 位置: 真理街(老店)、渡船頭周邊(分店)
  • 個人評價: 4.5星 (經典必嚐)

百葉溫州餛飩

  • 特色: 一碗飄著紫菜、蛋絲、榨菜末的清湯大餛飩是招牌。餛飩個大皮薄肉餡飽滿鮮美,湯頭清爽。他們的周杰倫套餐(餛飩+烤雞腿)很受歡迎(雞腿味道不錯,但個人覺得餛飩才是主角)。假日排隊長龍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177號附近(近渡船頭)
  • 個人評價: 4.8星 (湯鮮餛飩美)

阿婆鐵蛋

  • 特色: 鐵蛋始祖!將雞蛋或鳥蛋反覆滷製、風乾,口感Q彈有嚼勁,味道鹹香濃郁。各家口味略有不同,老街上有多家掛著「創始店」、「元祖」招牌的(如阿婆鐵蛋、阿媽的酸梅湯也有賣鐵蛋),選擇你順眼的買就對了。真空包裝適合當伴手禮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上多家店面
  • 個人評價: 4.3星 (經典伴手,口感特別)

許義魚酥

  • 特色: 淡水另一代表性零食!用新鮮魚漿混合麵粉等油炸而成,酥脆可口,帶著魚香。同樣有多家老字號(許義、德裕、登峰等),口味各有擁躉。剛炸好的最好吃!買小包邊走邊吃最愜意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上多家店面(尤其靠近渡船頭)
  • 個人評價: 4.6星 (香脆涮嘴)

麻吉奶奶鮮奶麻糬

  • 特色: 顛覆傳統麻糬的口感!用鮮奶製作,不新增糯米,所以吃起來非常軟滑綿密,像在吃固體鮮奶。沾上花生粉、芝麻粉或椰絲,冰涼爽口,好吃不黏牙!夏天消暑聖品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220號(在小巷裡,留意招牌)
  • 個人評價: 4.7星 (口感驚豔)

炭烤臭豆腐

  • 特色: 老街上好幾攤炭烤臭豆腐都不錯(例如靠福佑宮附近)。用炭火烤得外皮焦脆,裡面軟嫩多汁,臭味不會太強烈(對不習慣臭味的人來說較友好)。刷上特調醬汁,撒上泡菜,一口咬下超滿足!比油炸的少點油膩感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、公明街巷口常見攤販
  • 個人評價: 4.4星 (風味獨特)

阿香蝦捲

  • 特色: 老街上另一排隊小吃。現包現炸的蝦卷,外皮金黃酥脆,內餡是紮實的蝦漿混合豬肉、荸薺等,口感豐富。淋上特製醬料,趁熱吃風味最佳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230號前(通常是大排長龍的攤車)
  • 個人評價: 4.2星 (香酥鮮)

可口魚丸

  • 特色: 老字號魚丸店。魚丸湯是招牌,魚丸紮實彈牙,帶著魚鮮味,湯頭清淡爽口。也可以點綜合湯(魚丸、餛飩、貢丸等)或搭配乾麵、冬粉。適合想吃點熱食正餐的選擇。
  • 位置: 中正路232號
  • 個人評價: 4.0星 (家常風味)

萬壽橋之旅 Q&A

Q1:在萬壽橋上什麼時候拍照最美?

A:毫無疑問是 日落時分!大約在日落前半小時到日落後半小時(所謂Magic Hour),天空色彩變化最豐富,光線最柔和。如果能碰上火燒雲,那絕對是夢幻大片。(不過這時候橋上人也最多,想佔好位置要早點到)。清晨也很棒,人流少,光線清澈,適合拍寧靜的氛圍。天氣好的 藍天白雲 映襯著紅橋也很上相。避開正中午的頂光。

Q2:從萬壽橋出發,帶長輩或行動不便者一日遊,路線怎麼安排比較輕鬆?

A:考慮到少走路、少爬坡:

  • 重點放在 淡水老街渡船頭 附近:逛逛老街、嚐嚐小吃、在渡船頭看船看河景,輕鬆又豐富。
  • 必搭 渡輪到八里左岸:航程短(約10分鐘),船上風景好,八里左岸渡船頭附近有平整的腳踏車道和公園(十三行博物館稍遠),可以租電動四輪車輕鬆遊覽,吃孔雀蛤。
  • 海關碼頭園區:沿河岸步道走過去約10分鐘,地勢平坦,園區內也平整好走,環境優美舒適。
  • 避開需要爬坡的景點(如紅毛城、真理大學),除非長輩體力很好或願意坐計程車/公車上去。
  • 善用 輕軌:從捷運淡水站或老街一帶搭輕軌到「紅樹林站」(看生態溼地)、「漁人碼頭站」(看情人橋)也是不錯的輕鬆選擇。輕軌站就在路面,上下車方便。

Q3:萬壽橋為什麼叫這個名字?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?

A:關於 萬壽橋 名字的由來,比較普遍的說法是 為了慶祝慈禧太后的壽誕(萬壽),在清光緒年間修建時以此命名,祈求吉祥長壽。這反映了當時皇權至上的時代背景。雖然橋體本身後來歷經多次損毀和重建(尤其是日據時期和戰後),但這個充滿祝福意味的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,成為連線淡水歷史與現在的重要符號。走在橋上,不妨想想百年前的人們為它命名的初衷,也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連結。(不過老實說,現在很多遊客可能都不知道這名字背後的故事了,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多瞭解一點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